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通科发〔2022〕1号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通科发〔2022〕1号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8日 13:38:08 发布部门:通州区人民政府 收藏

  各相关单位: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1月30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意义重大。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引领,对高水平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打造北京重要一翼,高标准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影响深远。

  “十四五”时期,为更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打造首都新的增长极,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在充分研判“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基础上,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谋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扬帆起航,紧抓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助力城市和民生事业改善作用日益凸显。专利申请量31802件,专利授权量20814件,均达到“十二五”末的2.6倍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379.1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4倍。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开园,中关村通州园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等创新平台增至38家,高新技术企业较“十二五”末增加631家,达1040家。科技助力城市建设提速,初步建设城市“智慧大脑”,实现城市交通、政务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智慧化管控。实施科普专项127项,累计开展科普惠民活动300余场,受众近6万人次。与朝阳、西城、海淀开展“三区三园”结对发展,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批复实施,与雄安新区在资源互通、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重要“一翼”,在首都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第一动力,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看,新发展格局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同向发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两区”建设同步前进,城市副中心创新能力与城市功能建设同力而为,为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从挑战看,着眼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支点、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的要求下,城市副中心创新资源仍然缺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明显不足,科技创新活力有待加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作用亟需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综合分析判断,未来五年是充满风险挑战的五年,也是面临重要机遇的五年,在此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将有助于城市副中心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超常规力度谋划科技创新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一个目标

以总书记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 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建设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以加强企业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以“数字经济+城市科技”为主线,围绕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这,促进副中心城市品质、产业能级、创新水平,实施“聚要素、搭场景、促升级、优环境、强协同、国际化”,促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场景应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侧重点,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一核两翼”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在北京“两翼”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一流,突出特色,以数字化为特征,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2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建立健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三城一区”、北三县等区域的创新协作机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构建创新联动发展新格局。

3

以应用促创新,以应用促发展。突出城市科技特色,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场景,牵引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助推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格局。

4.

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在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作用凸显,新场景应用示范效应明显,区域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助力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1.

布局落地1-2个高校院所研究机构,2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国家级企业创新资源落地,集聚成长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重点产业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2.

国际一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城市副中心应用,引领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等领域实现突破。聚焦产业升级、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建设一批示范场景,打造若干标杆性应用场景,形成1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3.产业能级实现新跨域。

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转型,以特色园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主要承载地,以场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12%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7.5%以上。

4.

。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批重大突破性政策或改革举措,推动城市副中心形成更加自由开放的创新制度环境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助力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5.区域协同形成新典范。

推动中心城区及“三城一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转化。以京津冀三地产业园协同为试点,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北三县定位,布局实施一批跨区产业及应用场景联动项目,促进创新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与雄安新区产业互促发展,助力“两翼”齐飞新格局显现,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典范。

6.国际合作迎来新进展。

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副中心特色,引进国际化人才、团队,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参与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开展若干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展望2035年,城市副中心全面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全面彰显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建成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普及普惠,建成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城市科技创新高地,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支点,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表1 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目标值

属性

创新

生态

1

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

500家

约束性

2

总部企业落地新增数量

13家

预期性

3

科研平台新增数量

30家

预期性

4

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数量

30个

预期性

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

260左右

预期性

6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

4%左右

预期性

7

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150

预期性

8

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25左右

预期性

成果

转化

9

应用场景示范数量

50个

预期性

10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

20%以上

预期性

产业

能级

11

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速

12%左右

预期性

12

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

7.5%以上

预期性

13

中关村通州园总收入年均增速

12%左右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创新能力提升,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面向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导向,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以人才为根本、平台为引领、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四高”创新资源集聚态势。

1.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

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快速聚集。加速推进国家网络信息体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批复、落地。争取引入现代都市农业领域、城市科技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水科技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平台落地。分步推进培育数字化和智慧城市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推动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加快推进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测试检验、中试熟化、规模化试生产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2.推动高水平院校资源引用及科研机构发展。

加快承接中心城区高校迁入城市副中心,精准对接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与京内高水平院校深化科技人才培养,推动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发展。鼓励区内科技企业深化与京内高校战略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引进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成立高校创新联盟等非实体机构,汇集京内外、境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教资源与产业需求链接。支持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

3.集聚高质量科创企业。

积极推动一批央企、市属国企等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充分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激发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通过开放创新资源、开放应用场景、鼓励内部创业等模式,带动行业领域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城市副中心需求,吸引国高新、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落户。引导潜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政策、资金、服务等资源优势,推动企业成为行业领军或小巨人企业。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主动组织小微企业参与大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创新,强化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成立科技成果孵化公司,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配套完善融资、运营等服务,满足企业成长需求。

4.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丰富人才引进渠道,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设计等领域为重点,精准引才。深入实施“灯塔计划”,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创新团队。持续推进“运河计划”,对接国家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培育优秀人才。依托科研基地、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青年科学家、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等培养力度。通过“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等多种方式精准育才,建立科技项目对人才成长持续支持机制,助推人才快速成长。

  (二)聚焦城市科技应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聚焦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围绕公共服务、城市生态、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结合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应用场景,打造城市科技应用高地。

1

加强“数字化社区”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无接触式”平安社区、无障碍扶老助老社区,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建设,实现科学治堵、智慧出行,针对交通违法、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车问题等治理痛点开展智能执法。推进“智能行政办公区”应用场景建设,在行政办公区实现智能政务云办公,提供自动驾驶摆渡服务以及基于5G全覆盖网络的综合应用体验。落地一批智慧政务项目,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经济治理、市场监管等信息协同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推进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建设,加大力度推动城市副中心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开放,推动无人驾驶接驳、无人清扫、无人零售、无人巡检等车辆在城市副中心运行。推进“智慧医疗”,实现医院智能提升,建立城市副中心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辅助诊疗。推进“智慧教育”,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技术,率先建设以育人为核心,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示范。推进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建设,构建用于扩大优质师资辐射范围的专递课堂(双师课堂)教学系统。

2.

加快“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数字设计研发平台,实现智慧设计;应用企业上云、手机无感通行、能耗监控等新产品,以及区块链、物联网、5G等技术,实现小镇数字化综合管理。推动“智能环球影城”应用场景建设,全生态、全场景接入AI,实现智能餐饮住宿;建设影城一体化智慧引流平台,实现智慧交通引流。推动“数字台湖演艺小镇”应用场景建设,应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三维实境、多通道交互、机械数控等技术,打造智慧演艺综合体;打造智慧图书会展贸易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国际图书城升级改造,建设数字化出版物贸易中心;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语音助手、服务机器人等,建设小镇会客厅。推进“智慧大运河(通州段)”应用场景建设,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中国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三带合一”的标杆,促进大运河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

3.

加强碳减排、碳中和技术研发应用,综合运用地热、光伏等技术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先进节能技术应用降低碳排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智慧能源、园林绿化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率先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全市碳中和示范样板。在“智慧大运河(通州段)”实现绿色生态监测保护持续改善大运河水质,建设大运河水务实时监测平台,实现大运河水质全程监控和远程在线监测、水污染溯源、污染预警等功能;建设大运河智慧巡河平台,实现水域岸线监控,提升保护及管养水平。推进“数字城市绿心”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客服、智能诗词亭、智能跑道、智能公厕等,实现公园内智能游览;聚焦城市绿心剧院、图书馆、首博东馆,建设智慧场馆;在公园建设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环境监控、智慧能源等,实现精细化管理,建设运营高效的绿色公园,打造城市森林新地标。

  (三)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发展标杆

  依托数字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数字化为引领,医药健康、现代都市农业、文旅商业、科技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产业经济高地、数字化发展新标杆。

1.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建设网络信息领域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信息安全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转化,打造国家网络安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及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发展新型安全服务综合运营平台,支持企业从安全产品供应商向安全设施运营商转型,打造网络安全设施领域的平台型企业。提升信息内容产业创新活力,依托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构建区域ICT领域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测试服务与新型数据中心两大产业。支持建设信息内容消费体验馆、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促进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发挥总部集聚优势,布局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等板块集聚绿色能源管理交易平台、商业服务平台、工业云平台等一批细分行业新平台型企业群体,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数字技术应用聚集区,将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数字设计与技术聚集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成数字安全技术聚集区,运河商务区打造成数字金融技术聚集区。

2.高质量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以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一方健康谷园区建设,发展互联网云医院、医疗云、医疗养老大数据、智慧养老等细分产业,推动生物制药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持续培育百亿级规模的龙头企业,持续培育年收入超过十亿元的产品。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智汇中心科技园、产业园建设,加快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促进企业科研成果临床验证,实现医疗机构科研成果在企业产业化。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加强先进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研发,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新材料应用和产品研发。

3

依托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特色优势,发挥与国内外种业企业及中国农大、农科院合作的资源优势,加快引进现代都市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加强种子库建设,强化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攻克生物育种领域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农作物重大新品种创制。支撑粮食安全,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区,加快布局涉农、涉种领域技术开发,大力引进种业重点企业,建设集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培育AI种植等数字农业。加快推进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于家务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北京通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结合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建设,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推广,着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4

以环球影城外围空间、宋庄艺术小镇等为载体,打造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动漫产品、影视产品、墙体广告艺术及文化衍生品等为主要内容和支撑的数字文化产业链体系,探索沉浸式互动墙、裸眼3D等技术应用,在周边商业、旅游、会展等配套中推进虚拟现实系统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环球主题公园的IP设计、演艺产品开发,将演艺与科技充分结合。围绕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两大主导产业,建立一体化智慧平台体系,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与传播企业。围绕设计小镇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形成规建管数字化设计产业集群和工业数字化设计产业集群。依托宋庄艺术小镇,聚焦艺术品展示交易产业、艺术衍生品产业、艺术教育培训产业、高端艺术旅游产业,促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优势,培育艺术品登记、鉴定、评估、拍卖、展示、保险等全产业链,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创意小镇。围绕台湖演艺小镇建设,依托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台湖影视文化园、北京儿童剧院等重点项目,加强数控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等应用,提升文化演艺数字化水平。

5.深化发展科技服务业。

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建设高效可靠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加速金融科技应用创新,推动智能金融转型发展。研究探索金融科技相关标准,促进金融科技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应用,构建信息数据治理体系。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设立契机,加强金融风控技术建设。加快外资金融服务机构落地,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和精细化经纪服务水平,有效地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开透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支持副中心金融机构为各类科创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与科创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精准对接,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企业上市引导服务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产业特色鲜明、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创龙头企业。提升孵化转化能力。围绕马驹桥科技服务小镇建设,瞄准科创孵化、远程办公、中试检测等功能,打造创业社区、孵化器等特色创业综合体。引导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提高产业培育和创新服务能力,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为基底的科技服务业。聚焦科技金融、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细分领域,承接央企外迁二三级总部在副中心落地,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围绕数据获取、加工、计算、分析等技术服务和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领域,聚集服务方、经纪商、中介机构等优质资源,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提升全链条数据运营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城市设计和智库经济,激发商务商业发展新活力。

6.

台马科技板块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链;支持传统制造企业沿智能制造的价值链突破,布局尖端芯片产业,重点推进上游光刻机、蚀刻机等关键晶圆设备入驻,向下游延伸至高端芯片封测环节,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围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依托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依托马驹桥金桥园区、物流基地,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依托永乐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加大龙头领军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全面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体系。

  图1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布局图

  (四)聚焦政策创新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紧紧抓住“两区”建设机遇,围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环节,优化数字化发展营商环境,推动人才、成果转化等领域政策改革,率先在城市副中心开展先行先试,精准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加强全民科普,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1.打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

创新优化场景建设政策环境。探索出台行业技术(产品)应用目录、行业技术应用实施意见等政策举措;建立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科技应用场景工作机制;加快梳理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及资源,探索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市场化应用场景建设路径,持续提高应用场景招商水平,积极导入应用场景建设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培育数据市场,探索建立数据专区,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交易市场规则;坚持放管并重,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水平;建成“城市会客厅”,为企业提供规划政策、政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在城市副中心数字化、文旅设计等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和落户上,争取市级政策倾斜和赋权,适当放宽年龄、工作年限、职位等限制,增加人才引进后落户保障。试点开展外籍人才配额管理制度,探索“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拓宽职业资格认证范畴,探索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建立区域一体化(科技人才)创新示范园,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计划、人才资质的跨京津冀区域互认,探索一证通行的人才资格证书互认制度,以及一点采集、多点共享、区域通行的人才服务模式。在中关村通州园试点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国际人才在城市副中心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发挥政策吸引作用,强化引进人才税收社保等政策支持。

3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副中心测试、应用。探索在副中心适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

4

加强广场、公园、商场、医院、地铁、楼宇等公共场所科普设施建设。培育科普示范社区(村)、示范基地,推动科普场馆提质升级。建设好科技馆,同时推进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农业科技示范园、企业产品展厅等科普基地的联动,提升科普基地的服务水平,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场馆发展深度融合,面向社会开放。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科普活动。举办以“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双创周”为代表的重大科普活动。开展青少年科普行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通州区学生科技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科技嘉年华”“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农村科普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州科普百村行”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开展社区科普行动,积极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开展科普惠民系列活动。开展企业科普行动,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依托新媒体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提高科普传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建立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日常性科普引导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科学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素养。

  (五)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型城市群

  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强与中心城区、北三县、雄安新区等区域政策、布局、空间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推动形成创新型城市群。

1.

持续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强化品牌研发中心、孵化机构等引入支持,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中心城区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有序转移,加快央企、市属国企、民企等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城市副中心。

2.

。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共享机制,以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为依托,聚焦科技服务、设计研发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熟化转化,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落地。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副中心存量空间,借助政策优势和空间优势,推动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带动一批城市科技、设计、网络安全等领域企业形成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加强与“三城一区”主平台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合作,实现产业协同、错位发展,推动中关村通州园提质增效。

3.

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产业协同与联动发展,加速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在北三县推广,鼓励支持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搭建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和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强化与雄安新区创新联动。加强“两翼”科技创新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大数据系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互认互用。健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对接协调工作机制。深化通武廊、通宝唐区域创新合作,持续推进通武廊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三地以共建联盟、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促进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京津冀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各自优势,形成紧密型的技术创新共同体。

  (六)聚焦国际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加强科技创新要素引进,扩大金融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布局,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副中心特色,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

1.

引进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吸引各类海外高端人才来副中心创新创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精准招商模式,围绕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式”服务,引进海外技术,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引进海外企业和机构,通过知名协会和国际专业机构等,吸引全球招商合作伙伴,构建全球招商网络,支持建设全球领军创新型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鼓励科技类国际组织和国际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等。

2.

在监管部门支持下,加强与国际顶级资产管理机构战略合作,在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IE(合格境内投资实体)政策试点、跨境投融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监管沙箱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试点法定数字货币、新型金融牌照、资管产品个税递延等27项财富管理前沿领域的改革任务,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争取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优先在城市副中心试点,积极参与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3.

积极探索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与文化科技交流,探索城市副中心举办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办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开展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分赛等品牌活动。依托文化旅游区,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的文艺表演团体(须由中方控股)。大力发展跨境文化贸易,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

支持龙头企业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权威的企业和产品认证,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球布局运营体系。鼓励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方式有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导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鼓励驻区企业、产业联盟参与国际专利及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组织机制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下,建立由通州区政府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市级相关委办局及相关区政府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引导优质创新资源逐步向城市副中心转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市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落户城市副中心。统筹推进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和重大事项,形成有领导、有落实、有监督的规划实施机制。

  (二)保障资金投入

  加强部市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争取更多国家资金支持,争取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面向城市副中心产业给予支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把握人才发展规律,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加强人才配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好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引进工作,制定有竞争力、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强化对人才的支持和培养,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增强现有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服务,完善工作和生活配套,为人才提供优质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运用各类传播途径,拓宽宣传覆盖面,面向创新主体和公众,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科技创新宣传,提高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讲座、科技场景体验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凝聚全社会共识,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的创新文化氛围。

  (五)加强评估考核

  加强规划管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将规划有关任务纳入各职能部门工作计划,落实保障措施和工作进度。按照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健全动态管理、督促检查、严格奖惩等制度。加强第三方评估,加大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和效果分析,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确保规划任务落实。

(责任编辑:Mind)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